日期:2025-11-19 11:50:16

11月15日至17日,全国规模最大、密度最高的教育成果资源汇聚与交互平台——第七届中国教育创新成果公益博览会在广东珠海国际会展中心举办。该展会由北京师范大学主办,以“汇聚·共享·创新——推动教育创新发展炒股配资网站有,服务教育强国建设”为主题,共有近2000家单位参展。
在这次参展的单位中,广东省教育厅共推荐基础教育组68项、科学教育组10项、职业教育组12项,共计80项成果参展博览会,沙溪理工学校是参展单位之一。
会展场,中山市沙溪理工学校展示了劳动教育课程成果——《AI 赋能・中国故事:中职劳动教育“AI—文化—劳动—产业—育人”融合模式》,该课程深耕非遗传承、结合地域文化与现代科技的课程特色,获得广泛关注。
记者在会展现场采访沙溪理工学校劳动教育课程负责人彭利荣,了解该校劳动教育独具一格的课程特色和“流量密码”。
沙溪理工学校劳动教育课程负责人彭利荣在展会现场分享劳动课程心得。记者 林燕英 摄文化为核、技艺为基,AI赋能产业融合
记者:学校此次参展的劳动教育成果核心特色是什么?历经多年研发,学校的劳动课程体系如何助力学生成长?
沙溪理工学校德育主任、劳动教育课程负责人 彭利荣:我们的劳动教育核心目标是通过教育让学生筑牢文化自信,兼具文化担当与专业、职业技能,成为“德技并修”的新时代新人,为社会注入新生力量。课程最大的特色是充满地域文化特色,涵盖汉服文化、广东粤剧、中山民俗等,创新性地将地域产业优势与文化基因融入劳动教育,以“挖掘—讲好—读懂”中国故事三部曲架构起劳动教育沉浸式育人环境,引导学生了解、认识立体全面的中国,传播好中国声音。
彭利荣向参展嘉宾介绍劳动教育课程的特色。记者 林燕英 摄从课程体系来看,我们历经5年研发,已开发257门课程,涵盖32门非遗技艺、传统手工艺及现代产业工艺,沿袭广东、中山传统习俗12种引入中小学校园。依托中山传统服装产业的优势,我们将非遗技艺及传统手工艺融入服装产业链环节,比如用传统文化记忆设计服装,让传统布料焕发出民族特色与文化底蕴,学生制作的宋代百褶裙、苗绣国绣服饰、沙溪鹤舞包包,以及创新改造的“汉服配饰—手鞠球”将其转化为服饰配件、现代家居装饰品及日常所需品等作品,都是课程成果的体现。
沙溪理工学校劳动教育课程的部分成果。记者 林燕英 摄同时,我们紧扣政策导向与时代需求,聚焦劳动教育内容泛化、实践路径单一、价值内涵缺失三大痛点,用AI赋能改革创新。通过AI“挖掘-讲好-读懂”中国故事,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还运用AI、大数据等为区域提供劳动课程服务,覆盖广东、贵州、西藏等地393所中小学校,惠及9460名师生,服务量达36381人次。课程已转化知识产权34项与团体标准6项,既为区域产业提供创新支撑,也以技术赋能乡村振兴提质增效。
彭利荣带着劳动教育课程的教师团队参加展会。记者 林燕英 摄记者:从学校层面来看,此次参展有什么意义?后续还有哪些规划?
彭利荣:教博会为我们提供了交流和展示的重要平台。一方面,能让全国教育同行看到中山劳动教育的成果,正以独具区域特色的“沙溪模式”“中山力量”“广东样式”崭露头角、广为人知——比如我们以劳动教育为轴心,运用AI、大数据等新质生产力架构起“线上+线下”协同育人新生态,联动在线平台、家掌荟、读书郎、国家职教资源库等平台及当地56家行业企业,支持区域内383所学校、家长及学生按需自主选择劳动课程,实现“家庭—学校—社会”同频共振,激活区域劳动教育发展动能。同时,以课程为载体,服务区域教育与乡村振兴的实践,这是对我们多年努力的认可;另一方面,通过与其他参展单位交流,我们也能学习先进经验,推动课程优化升级。
后续,我们有三方面规划:一是地域推广,先走出中山,在深圳、珠海、广州等广东各地挖掘地域文化,形成完整“广东形象”展示给全国;二是湾区协同,近期致力于打造粤港澳“湾区智慧”版图,通过文化传承和劳动教育,让粤港澳及台湾同胞了解中华民族传统历史与文化魅力,构建育人场景、凝聚同胞情感;三是全国与国际传播,先将“广东经验”“湾区智慧”推向全国形成典型,最终希望带着具备文化担当和职业技能的学生走向国外舞台,让世界了解中国劳动教育与教育发展的样子,推动整个教育改革。
学校劳动教育的顶层设计根植于社区教育土壤。秉承“职业教育反哺社会”的核心使命,二十余年来深耕终身教育领域,架构起覆盖6-60岁全龄段、贯通劳动教育/社区教育/老年教育等多领域的特色体系。
学校办学模式历经四次迭代升级:从早期“立交桥模式”奠基,到“专业对接产业链、产业对接价值链”的深化,继而探索“工作室模式”的创新实践,最终淬炼出劳动教育这张闪耀的“第四张名片”。这一演进轨迹生动诠释了职业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同频共振。
当前,劳动教育已崛起为终身教育的先锋力量——面向6-18岁群体研发的创新成果不仅实现社会化推广,更在实践中彰显显著成效。在此基础上,我们深度参与教育部《国内社区教育工作工作情况》及《广东省终身教育发展蓝皮书》等政策性指引文本的编制工作,系统提炼中山劳动教育与终身教育的实践经验,着力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广东方案”,推动中山模式从区域实践上升为国家经验,让中山教育人在终身教育领域的坚守与创新被更多看见、被更广认可。
期待劳动教育课程走向更广阔的舞台
记者:黄丹老师,您负责的手鞠球课程具体有哪些特色?如何通过这门课程传递文化价值?
黄丹老师。记者 林燕英 摄
沙溪理工学校劳动教育课程教师 黄丹:我负责的是非遗技艺课程——手工手鞠球制作。手鞠球从唐朝传承至今,有深厚的历史文化意义,现在我们做的就是挖掘它的文化元素,避免这门技艺被遗忘。课堂上,我们通过一针一线的实践教学,让学生“做中学、学中做、做中悟”,在掌握针法技巧、完成手鞠球制作的过程中,感受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匠心与美感,进而提升文化自信,这也是这门课程的核心意义。
姜哲老师。记者 林燕英 摄记者:姜哲老师,您所负责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什么?
沙溪理工学校劳动教育课程教师 姜哲:我们课程的核心理念是“培技育德、德技双修”。“培技”就是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和生活技能,比如服装制作、手工艺创作等;“育德”则是将中华传统文化融入课堂,像我身上穿的学生制作的传统服饰、手中提的体现中山沙溪购物文化的包包,都是文化融入的载体。通过这样的课程,不仅能让学生掌握技艺,还能滋润他们的心灵,增强对本土文化和中华文化的认同感。
记者:姜哲老师,这次参展您有什么感受?
姜哲:这是我第一次参加教博会,感觉很新鲜。在展会上,我看到了全国不同学校在教育领域的前沿理念,尤其是数字AI在教育中的应用,让我意识到未来教育发展趋势变化很快。我们要把这些最新的观念和格局融入到劳动教育课程中,如进一步深化AI对中国故事挖掘、传播的赋能,让我们的劳动课程持续发光发亮。这次我们带来的体现沙溪本地文化的服饰、手包等展品,吸引了不少人关注,也坚定了我们继续挖掘本土文化、把文化打造成“行走的艺术”的决心。
唐敏老师。记者 林燕英 摄记者:唐敏老师,这是沙溪理工学校首次参加全国性的教博会,您有哪些收获?
沙溪理工学校劳动教育课程教师 唐敏:我们团队来到这里参展非常兴奋,这是学校第一次登上全国性的教育成果展示平台。教博会上汇聚了各地前沿的教育理念与成果,我们希望能在这里展示我们的特色劳动教育课程,让更多人感受到劳动教育课程的魅力。
◆编辑:吴玉珍◆二审:郑沛锋◆三审:周亚平
来源:中山+炒股配资网站有
华林优配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